芦花荡语文教案

时间:2024-06-21 16:13:24
芦花荡语文教案

芦花荡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芦花荡语文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芦花荡语文教案1

学习目标:

1、感受品味孙犁作品的明丽清新的笔调,秀丽隽永的风格。

2、通过本文学习,让学生对战争与英雄有更为深刻全面的理解,树立我们的人民是英雄的人民的信念。

自主学习:

1、检查字词

dī()防、竹gāo() 、yào()子、 寒jìn() 、一suō()机枪 、cuān() sà() 、转弯mò()角

2、文中的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3、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刻画这个人物的?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例子加以说明。

合作探究:

1、赏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进一步体会本文的艺术特色小组讨论讨论:小说的三要素分别是:人物、情节、环境,其中人物是最主要的要素。

小说创作最大的目的就是塑造人物形象,而编织故事情节、渲染环境描写的目的则是为更好地表现人物形象而服务的。

那本文的环境描写有哪些呢?这样描写有什么好处?请举例。

2、人物描写艺术探究:这篇小说是从哪几个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的?当堂检测:重点研读文章的1—54段,问题如下:

1、“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里去了。”从这句话里,你能感受到当时芦花荡处于一种什么环境中?

2、“苇子还是那么狠狠的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请你结合上下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并说说“狠狠”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课文中有一段话精彩地描写了老头子因没有圆满的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请找出这段话并细细体味,然后把第二天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

4、“老头子”执行任务从不带枪,为大女孩复仇仍不带枪,你认为他这是不是鲁莽?请结合文段内容说明你的理由。

作业练习:

本文在结尾处写道:“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

你能想象出当时二菱目睹老头儿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吗?补写出来。

芦花荡语文教案2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记重点词语;

2、速读全文,复述全文

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重点词句,把握文中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2、感受品味孙犁作品的明丽清新的笔调,秀丽隽永的风格。

德育目标:

通过本文学习,让学生对战争与英雄有更为深刻全面的理解,树立我们的人民是英雄的人民的信念。

二、重点难点

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三、教学媒体:投影仪、录音机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可让学生讲抗日战争时的故事,或教师讲“平原游击队”“地道战”的故事) 历史上,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你知道吗?黄帝曾在河北一带活动,三国时的张飞和宋太祖赵匡胤都是河北涿州人。近代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更有一些群众英雄,智斗敌人,从容不迫。今天我们学习孙犁的小说《芦花荡》,讲的就是一个老英雄智斗敌人的故事。

(二)揭题解题,简介作者

作者介绍: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省安平县人。1913年4月6日生。1944年在延安,他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其中《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视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志,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三)识记重点字词:

提防dī  竹篙gāo  苇塘wěi  疟子yào  寒噤jìn  吆喝yāo he

一梭机枪suō  蹿cuān  仄歪zè 趴pā  扒bā 飒sà  转弯抹角mò

(四)整体感知:

1、放录音,学生跟读全文,复述故事内容

故事发生的时间:抗日战争时期;

地点:白洋淀地区;

故事的主人公:老头儿——交通员 性格:过于自信与自尊

事情的起因、经过与结果

2、感悟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强烈的爱国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过于自信自尊。

(五)思考品味,具体分析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1、爱国。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

A、老头子将近六十岁了,“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按说应该在后方安度晚年,但他却像英勇的交通员。“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这是一个抗日老英雄的形象。

B、他说“你什么也靠给我”,这是他的豪言壮语,可见,为民族抗战他甘愿尽心竭力,而且充满自信,他的爱国热情是如此高涨。

C、 “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他勇敢悠闲,这不仅因为他熟悉白洋淀的地理环境,有高超的“水上的能耐”,更是因为他具有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藐视敌人,无所畏惧。老头子能够冲破敌人的封锁,对于苇塘里面的队伍坚持斗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爱憎分明。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他具有强烈的爱憎分明的感情。对乡土、对同胞,对抗日队伍,他如此深情,对敌人则满怀仇恨。他对大菱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爱得深切热烈,恨得咬牙切齿,血债要血来还,而且要叫鬼子用十倍的血来偿还。在老头子的意识中,咱中国人是白洋淀的主人,他对乡土充满感情,对侵略者充满仇恨。

3、讨论: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课文中贯穿始终。

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这句话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

通过敌人封锁线,非常危险,而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这样的悠然自得也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老头子以为万无一失,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小女孩洗脸,老头子让她洗,鬼子的小火轮探照灯射来,他还是“不怕”,以为“照不见我们”。鬼子扫射机枪,他还是“不怕”,以为“他打不着 ……此处隐藏38595个字……的文体是什么?阅读时要把握哪些要素?

-----小说。阅读时要把握小说的三要素,即人物、情节、环境。

3.梳理情节的具体发展层次。

护送(开端)→受伤(发展)→复仇(高潮和结局)

(二)合作探究

1.小说主要通过情节来塑造人物形象。请速读课文,理解情节,全班交流。

全文可分为三个片断:概述老英雄形象;护送两个女孩到苇塘里去;第二天老英雄痛打日本兵。

2.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 人物的?

主人公: 老头子

刻画手法:外貌描写  语言描写  行动描写  心理描写  神态描写

3.老英雄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表现出他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

4.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他的这种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1)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2)他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在过封锁线时,认为万无一失,女孩子受了伤,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

作用:“过于”有非常和过分双重意思。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说明他既非常自信自尊,又过分自信自尊。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5.这篇小说是怎样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的?

一方面写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非常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非常自信,他在芦花荡里来去自由,使敌人的封锁全部落空,使自己富有传奇色彩。

6.你认为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四、学习小结

1.内容总结

这篇小说的人物形象鲜明,很有点传奇色彩,如文章开头部分先写环境的险恶,再写老头子的业绩,结尾部分先把老头子的决心写成难以置信的“大话”,再写他出奇制胜的英雄行为,富有传奇的情趣。

2.方法归纳

情节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可以通过理清情节来把握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

五、布置作业

1.链接生活

在你周围,有没有像“老头子”那样富有传奇色彩的人?选择其中的一位作一次采访,把他或她的传奇生活告诉你的同学和老师。

2.课后练习1、2。

六、板书设计

芦花荡

孙犁

小说三要素

人物 老头子 过于自尊自信(刻画手法)

情节 护送(开端)→受伤(发展)→复仇(高潮和结局)

环境 景物描写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1、理解环境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2、体会孙犁小说诗情画意的语言美。

3、能有层次地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生动地刻画人物。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着重学习了小说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认识了老英雄“老头子”。这节课,我们再来看看小说中环境描写与刻画人物有什么关系。

二、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悠闲(yōu) 寒噤(jìn) 疟子(yào) 仄歪(zè) 阴惨(cn)

3.选词填空。

① 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 A (A、钻 B、窜),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② 人们的眼再 B (A、锐利 B、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

三、合作探究

1.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像?你还能想起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可由歌声想像战士的情绪,想像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具体地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打击。

联想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可以回忆课内外读过的文艺作品,答案不求一致。  2.找出文中描写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心理的文字,体味这段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这段文字是:“一声一声像连珠箭……这老脸呀!”这段心理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的重笔,突出了老头子“过于自责”的内疚和痛苦,表现了他强烈的责任心和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

3.第二天二菱目睹老英雄痛击鬼子的情景,请想像并写出此时二菱的心理活动。

可从钦佩老英雄足智多谋、看鬼子挨打心里痛快

-----这是景物描写的特写镜头,烘托出白洋淀人民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等方面想象,合乎情理即可。

4.孙犁的景物描写很有特色。找出文中你喜欢的景物描写句子,为大家读一读,读出感情来。文中有多处景物描写,学生可任选一处或几处朗读。

5.细细揣摩一两处景物描写的句子,领悟这种描写的妙处。

(1)渲染气氛(2)推动故事情节发展(3)衬托人物心情(4)点明背景

6.“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在天上。”一句中,为什么要写芦苇长得高?怎么形容芦苇长得高?

-----这是景物描写的特写镜头,烘托出白洋淀人民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

用“钻”“天上”来形容芦苇长得高。

7.通过文中的景物描写,你对孙犁小说中的语言特色有什么认识?

-----文中的景物描写,与战争环境和人物的心境和谐一致,渲染了气氛,增添了诗情画意,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如小说结尾部分的那段关于芦花的描写,写出了老人“狠狠地敲打”挂上了钩子的鬼子们的脑袋时的那种轻松愉快的、报了仇解了恨的心情。四、课堂训练内容

1.选词填空

(1)半夜以后,小船又 A  (A、飘 B、摇)回来,船舱里装满了柴米油盐。

(2)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 B (A、飘摇 B、飘撒)。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老头子”的人物形象。

一个抗日老英雄的形象:充满活力、无所畏惧、爱憎分明、智勇双全、过于自信和自尊。

五、学习小结

1.内容总结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还表现在他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和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上。

2.方法归纳

这篇小说的环境描写很有特色,富有诗情画意,充满水乡的气息,雅致隽永,应细细品味。

六、布置作业

1.实践探索

课外阅读孙梨的《白洋淀记事》,进一步感受他的富有诗情画意的创作风格。

2.仿照课文第62段的写法,写一段描写你家乡景物的文字(或者课后练习3)。

七、板书设计

芦 花 荡

孙 犁

人物——— 语言描写     景物衬托

心理描写

《芦花荡语文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