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教案

时间:2024-11-25 20:30:19
《社戏》教案精选15篇

《社戏》教案精选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社戏》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社戏》教案1

【学习目标】

1.掌握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

2.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内容。

3.学习小说围绕看戏这件事记叙详略有致、疏密相间的写法。

【学习重难点】

1.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内容。(重点)

2.学习小说围绕看戏这件事记叙详略有致、疏密相间的写法。(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童年生活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犹如一个欢快跳跃的音符,说不尽道不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读鲁迅先生的《社戏》,看看文中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童年生活的画面。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杂文集《坟》《二心集》等。

2.了解背景

鲁迅在谈到自己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和思想时曾说:“我母亲的母家是农村,使我能够间或和许多农民相亲近。”(《集外集拾遗》)这一种十分可贵的“亲近”,对鲁迅有着重要而深刻的影响。少年时代的鲁迅接触长妈妈等贫苦善良的农民,受到他们的启发和教育。特别是鲁迅家道中落以后,他更了解了农民痛苦的生活,更同情他们悲惨的命运。这些都反映在他的作品中。《社戏》就形象地表现了迅哥儿和农民少年的美好友情,热情地歌颂了农民孩子高尚、淳朴的品质。

3.知识链接

社,旧时祭祀土地神的地方。社戏,旧时某些地区的农村中春秋两季迎神赛会所演的戏,用以酬神祈福,一般在庙台或在野外设台演出。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戏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至清代,社戏成为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

4.朗读课文,解决重点字音。

归省(xǐng)  不惮(dàn)   行辈(háng bèi)

棹(zhào) 怠慢(dài) 撺掇(cuān duo)

凫水(fú) 絮叨(xù dāo) 潺潺(chán chán)

家眷(juàn) 皎洁(jiǎo) 漂渺(piāo miǎo)

纠葛(jiū gé) 渔父(fǔ) 蕴藻(wēn zǎo)

5.解释词语。

絮叨:形容说话啰唆,来回地说。

宽慰:宽解安慰,使解除烦恼、苦恼或忧虑。

怠慢:待客态度冷淡而考虑不周。怠,轻慢;慢,态度冷淡。

委实:实在。

朦胧:月光不明。本是形容词。这里活用为动词。

依稀:模模糊糊。

悠扬:形容声音时高时低而和谐。

扫兴:正在高兴时遇到不愉快的事情而兴致低落。

6.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划分课文层次。

明确:本文的线索是到赵庄看戏。因此本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看戏前(第一至四自然段)——看戏中(第五至三十自然段)——看戏后(第三十一至四十自然段)。

7.依据小说三要素,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

明确:本文记述了“我”在乡村和农家少年看戏的一次经历。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第一部分中有一个词既写出了平桥村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又写出了“我”对平桥村的情感,请同学们把这个词找出来。

明确:乐土。

2.文章写平桥村是“我”的乐土,“乐”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明确:①“我”在这里是公共的客,可以得到优待;②可以免读《诗经》之类难懂的古书;③可钓虾、放牛,体验到乡间生活的无穷乐趣。

3.在这里除却这些乐事,最令“我”盼望的是什么呢?

明确:去赵庄看戏。

4.读第五至九自然段,找出表示“我”心情变化的词语,并用四个字概括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明确:心情变化:盼望——焦急——失望——猜测——沮丧——高兴——兴高采烈;主要内容:戏前波折。

5.细读第十至三十自然段,这一部分写看戏中的情景,按故事情节的发展可将这部分分为三个层次,试各用四个字概括其主要内容。

明确: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夜归航。

(二)合作探究

1.本篇题为“社戏”,重在叙写去看戏,写这些在平桥村的一般乐事又有什么样的作用?

明确:写这些小住平桥村的一般乐事,既多方面地表现出那段生活的乐趣,使作品内容丰富,具有生活实感;更由于这里写了钓虾、放牛这两件乐事,第4自然段的开头“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就与之构成递进兼有转折的关系。钓虾、放牛已是乐趣甚浓,“第一盼望”的“看戏”自然更乐趣无穷。这样,就为写最大乐事——看戏做了铺垫,吸引读者读下去。

2.本文依据事件的主次有详有略地叙事。主线是看社戏,围绕这条主线,文章一共写了七件事。每件事对塑造人物、表达中心的作用各不相同,阅读课文,完成下面的表格。

起止段 事件 详略 人物(性格)

1~2 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 略写 “我”、小朋友

3 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略写 “我”、小朋友

4~9 看社戏前的波折 详写 “我”、母亲、外祖母、少年们

10~13 夜航看社戏途中 详写 “我”和小伙伴们(农家子弟聪明能干)

14~21 在赵庄看戏 详写 “我”和小伙伴们

22~30 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详写 “我”、小伙伴们、母亲

31~40 六一公公送豆 详写 “我”、双喜、六一公公(淳朴善良、好客和对劳动成果的珍惜)

(三)品析词语的感情色彩

著名语言学家黄伯荣、廖序东曾在《现代汉语》这本书中指出,“有些词语除了它们的基本意义外,还具有褒奖或贬斥的感情”。

1.一般来说,表示对人或事物的赞扬、喜爱、尊敬等感情,要用褒义词;表示贬斥、憎恶、鄙视等感情,要用贬义词。比如《社戏》中的这两句话:

(1)那老旦当初还只是踱来踱去的唱,后来竟在中间的一把交椅上坐下了。我很担心;双喜他们却就破口喃喃的骂。(孩子们盼望着“好戏在后头”,但老旦唱得迟迟不肯结束,孩子们“破口”而“骂”,这里的贬义词直接表达了对老旦的厌恶之情。)

(2)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 ……此处隐藏48945个字……”是在什么时令随母亲归省平桥村小住的?

讨论明确:“本来是凡有出嫁的女儿,倘自己还未当家,夏间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这是还未当家的已嫁女儿的一般情况;“那时我的祖母虽然还康健,但母亲也已分担了些家务”,母亲的情况不同于上述的已嫁女儿,“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归省了,只得在扫墓完毕之后,抽空去住几天”“我”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当在春末夏初的时令,因而能够看到“春赛”、社戏,吃到罗汉豆

3.学生阅读文章(1—3节),思考:

平桥村是怎样一个村庄?“我”在平桥村得到了怎样的优待?表明了村民的什么特点?

明确:(村中居民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小村庄)结合文中相关语句分析

讨论明确:平桥村近海临河,“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是一个劳动人民居住的环境优美的小村庄“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村民们因为“我”的到来,特地“许可”自己的孩子“减少工作”,“伴我来游戏”; “这虾照例是归我吃的”,“照例”,表明钓得的虾总归“我”吃,已成定例,小朋友们也都热情好客,十分优待“我”这个小客人而且他们不拘礼教,“我们”偶尔吵闹起来,打了辈份很高、应该称之为“太公”的小朋友,也没有人想到这是“犯上”,民风淳朴

&

《社戏》教案14

【研究目标】

阅读《社戏》,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之情;对作品中的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激发对鲁迅小说的研读兴趣。

【研究课型】

活动课

【教学策略】

研讨式

【课前准备】

课前阅读鲁迅小说,预习课文《社戏》,独立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利用书刊网络查阅资料,撰写主题研究报告、口头主题报告提纲及研究客观评分表。

学生口头报告主题研究成果,学生和教师对口头报告客观评分,教师讲评,在发言讨论和写作中总结心得。

【研究步骤】

第一部分:专题研究指导

1、查阅作品《呐喊》、《孔乙己》(重点研究)、《药》、《一件小事》、《故乡》、《阿Q正传》、《社戏》。

2、在书刊(教科书、鲁迅文集、百科全书、学术期刊、研究专著等)及互联网上查阅有关作品的评论以及关于鲁迅的资料。

3、撰写《社戏》研究报告(书面论文及口头报告提纲)。

4、思考题:

⑴ 课文写乐土平桥村,只用一句话,却表达了多方面的内容。想一想,是哪句话?表达了哪些内容?

⑵ 为什么平桥村是我的乐土?课文是怎样具体写乐土的乐的?

⑶ 平桥村既然是乐土,我为什么会有不乐的时候?课文怎样写我的不乐?

⑷ 在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到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这四个自然段中,既写了景,也写了我的心情,那么课文是怎样写我的心情的呢?

⑸ 课文怎样写出老农民六一公公纯朴、爽朗的性格?

⑹ 指名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读后提问:同样是六一公公的豆;为什么当天的豆没有昨夜的豆好?为什么说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

⑺ 《社戏》按题目所示似乎应该写戏,但文中大量的篇幅写了戏外的天地,是不是离题了呢?

5、研究报告题目举例:

⑴ 研究过程报告

⑵ 鲁迅生平

⑶ 有哪些问题还不懂?

⑷ 重读《社戏》的收获

⑸ 《社戏 》的写作特色及艺术风格

⑹ 《 社戏》赏析

⑺ 我最欣赏的小说人物形象:

6、研究成果评估方法和标准:

⑴ 制定评分表:每位同学独立构思评分标准及制定一个评分表,教师选出最合理的成分综合出一份全班统一的评分表。

⑵ 初评:将学生研究书面报告装订成册,分发给同学。

第二部分:专题研究课堂教学

本课教学是学生主题研究口头及书面报告及师生讨论部分;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掌握阅读小说的钥匙;淡化知识点,留有空白,激发学生自己阅读研究的兴趣热情。

导入新课

1、学生介绍自己了解的鲁迅,说出阅读(预习)鲁迅作品(《社戏》)的真实感受(可读性、乐趣、困惑、疑问)。

2、教师介绍当初接触鲁迅作品时的心路历程。

3、每个同学(20名左右)限时(100秒)作口头研究汇报,全班同学为其评分。

4、总评:

⑴ 教师给每个同学评分;

⑵ 教师给每个同学评分表评分。

5、教师讲评班级研究成果。

6、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研究一篇文章。

7、同学修改研究报告,整理成集。

【自评】

1、《社戏》是鲁迅的小说,作为一篇具有个性化的文学作品必须让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解读,让学生直接与作家、与作品进行心灵的对话。从这个教学设计来看,不同的学生可以进行不同层次的思考,提出不同角度的思考题,教师帮助学生提出的问题,如: 老农民六一公公是怎样一个人?当今社会农民是否还有六一公公式的影子?,这样的问题是没有固定答案的,即所谓诗无话,就是要引起学生的主动思考和探究欲望,引领学生自己去阅读去感悟去大胆想象,大胆创新。

2、在这种学习中,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及成果呈现形式,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得到了张扬、发展和提升,由此而产生丰富多采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作表现。

3、该教学设计既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整个教学设计中,教师始终以一名指导者、组织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虽然权威不再,但仍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给予适当的帮助,实施调控,依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真正做到了教是为了不教。

【教学流程图】

开始

|

导入

|

学生谈感受

|

教师谈感受

|

学生口头汇报研究成果

|

教师总评

《社戏》教案1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梳理详略,加深理解。

2、揣摩文中的美词佳句,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独特感受。

3、学习小说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4、领会小说景物描写的特色,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5、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

教学设计:

以品读体验为主

《社戏》全文原有前后两个部分,课文节选自后一部分。在这一部分中,作者记述了一段幼时看社戏的经历,表现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之情。本文的景物描写、细致逼真,充满了江南水乡的诗情画意。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品读体验,在品读中领会作者是如何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又是如何融情于景的,同时联系生活,在品读体验中揣摩语言,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本篇安排三个课时进行教学。

《《社戏》教案精选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