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草原》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草原》教学反思1《草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文章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张xx老师今天展示了这节课,听完以后我有以下收获:
首先,张老师用一些美景的图片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张老师学习课文很有层次性。先总体概括全文:快速浏览课文,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草原的;再重点品读草原美景这一段,先找中心句,圈关键词,谈感受,带感受,再读课文,把课文读好。
三,多种层次读课文,自由读课文,快速浏览课文,默读课文,指名读。
四,张老师重视写作方法的指导。写作方法很自然的出现在教学过程当中,例如:在品读第一段,老师问学生有什么感受,然后出示文中作者也有这样的感受,这样就叫情景交融;在后面的试背诵环节,又有写作顺序的指导,而这些写作方法正好为最后的小练笔环节做准备。
五,张老师特别细心,“渲染”和“勾勒”这两个词不好理解,张老师用图片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两个词,降低了学习难度。
六,张老师特别注重学生自身素质,提醒学生回答问题要抬起头说话,声音响亮,显得自信。班里学生状态很好,精神饱满,学习习惯好,无论是坐姿,还是齐读。
七,在快速浏览课文,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草原的和默读第1自然段,找出最能表现草原特点的句子,感觉张老师讲的快了些,给学生的时间有点短。
总之,张xx老师这节课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草原》教学反思2试图从蒙古音乐入手,探讨与感受蒙古音乐中有本民族特色的弦乐、舞蹈、歌曲以及它们的艺术魅力。让学生通过课前查找有关“蒙古”的资料,使其知道除了课堂以外,还可以从多渠道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和材料,使之形成自我寻找答案、自我构建知识的意识;继而在课堂上不断地为学生创设参与体验、主动探索、积极实践的条件,使学生在欣赏、想象、表达、模仿、交流等一系列活动中获得经验、获得能力。本课例力图激发学生对“蒙古音乐”的兴趣以及进一步了解蒙古音乐文化的愿望,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乐趣和回味,符合教学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这节课设计了三个教学领域。
第一, 感受与鉴赏。从课前热身的蒙古音乐到蒙古文化的
了解都是基于学生自身对蒙古的印象,目的是让课的序幕在一种学生纯自然感受上拉开的,而并非老师强加上去的,老师的角色只是个引导者。
第二,体验与表现。音乐源自于生活,课的开始借用影像片段将同学们的视线、听觉逐渐拉向传统的蒙古音乐。课的主线是蒙古弦乐、舞蹈和歌曲,通过学生欣赏、模仿、表演等来完成,让他们觉得原来遥不可及的音乐与自己的距离如此贴近。
第三、实践与创造。对于学生们的创作与表演,不求完美精细,但求投入开心,使他们体会到真正的蒙古音乐特点。
这三个教学领域我主要通过应用现代化媒体和让学生充分参与活动两大手段来完成,有了视觉、听觉的刺激,再加上让学生尽量地动起来,进一步完成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体验进而喜欢,并以正确的态度接受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
《草原》教学反思3这是一首以内蒙古民歌音调为素材创作的儿童歌曲。歌曲以明快的旋律、跳动的节奏、具有舞蹈性的律动感,表现了草原小牧民放牧时的喜悦心情。歌曲为2/4拍,四个乐句的句尾和句首基本采用了八度跳进,表现了蒙古族小牧民们手擎羊鞭、快乐欢唱的形象。
这首歌曲旋律欢快、活泼,是孩子们喜欢的风格,难点地方在一字多音和歌曲中的四度、五度、八度音程较多,很多孩子在聆听了几遍以后,也很难唱准这几个地方,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多听,我唱旋律,让孩子们接歌词以及手势的高低来唱准难点句,当然,如果这些环节没有认真听和唱的孩子,即使乐感再好,也很难一节课就能唱准这首歌曲。这首歌曲中八分休止符的运用,使歌曲更有弹性,衬词中的“啊哈嗬”使歌曲更加舒展、动力感更强,充分表现了蒙古族小牧民热情、爽朗的性格,对家乡的热爱,以及对幸福生活的赞美。带着这样的情绪去演唱歌曲,会使我们的孩子也能体会到自己的幸福感。
《草原》教学反思4《草原的早晨》这篇课文描写了牧民早晨在草原放牧的情景,展现了草原繁荣兴旺的新气象。本课意在让学生感受草原的美丽风光和牧民们的勤劳、欢乐的心情。文章条理清楚,语句流畅,文字优美,是学生在朗读中初步感受语言优美、获得阅读快乐的好课例。考虑到孩子们的年龄特征和低段语文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本节课我主要在以下两方面进行探索。
一、充分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多感官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再加上草原对于我们江南水乡的孩子们来说还是很陌生的,这使学习本课有了一定难度。因此,教学中,我借助多媒体适时创设情境,使文本更加生动、丰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如课始就播放一段有关草原的视频,一下子就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对草原有了直观的了解;再如理解“黎明、宁静、新绿、回荡”等词语是难点,课件的视觉冲击加上老师语言的描述,使这些教学上的难点迎刃而解。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依托观察、思考及想象,全身心地感悟草原风光美丽,体会牧民生活的欢乐,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喜爱之情,从而让学生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二、多种方法随文识字,引导学生主动识字。
xiaoxue.xuekeedu.com
识字教学时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本节课我以文本为载体,依托文本引导学生随文识字。教学中我采用多样化的识字形式让识字与阅读有机结合,在多样性、趣味性的语境中,引导学生快乐识字,感受汉字的魅力。在对学生的认知有了充分的估计上,对每个生字各有侧重,有的字音是重点,有的字形是重点,有的字义是重点。如:遍顺口溜记“原”(草原是个大工厂,里面出产白小羊);演示象形字“羊”的文字变迁;利用古文字记忆“牧”的字形、字义;从而引出“民”的组词,记忆“民”的笔顺等。这样做优化了学生主动识字的过程,提高了教学效率。
《草原》教学反思5《草原》记叙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了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我执教的是第二课时。
在教学中,我将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向信息技术和学科有效整合的网络信息领域。在设计和表现课堂时,我按照不同的教学内容,精心安排、设置情景,充分考虑增强学生的吸引力,运用声像媒体使文字型、抽象型的内容生动地、 ……此处隐藏8646个字……写。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谈话。
小朋友,几天来,我们跟着春风姐姐来到了美丽的小池塘,爬上了花儿盛开的
梅花山。今天,我们要去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出示草原视频??这是哪儿呢?
2、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草原 学习生字“原”,宽宽一个“厂字头”,下
半部分是白下面一个小,注意下半部分与“泉”的区别。谁来读好这个词?读准字
音。
3、简介草原,导入课题:草原是我国西北边疆地区放牧的地方。那里的风光
非常优美,那里的人民勤劳勇敢。当春天到来的时候,那里的景象更不一般,尤其
是在春天的早晨。板书: 5、草原的早晨
谁会读这个课题?指名读,听出来他哪个音读得特别准?“晨”是个前鼻音,又
是个轻声。谁再来读。我们一起来读。
4、理解课题: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吗?引导学生根据课
题进行质疑。
5、教师以语言描述创设情境: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草原的早晨吧。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1、生自由读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碰到难读
的字可以多读几遍,做到:不添、不漏、不错、不破,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自读情况:
(1)多媒体出示词语:
wú yuán pū xīn
无边 草原 铺满 新绿
biān dǎ lí níng jìng
鞭声 打破 黎明 宁 静
yáng yǒng juàn m?n bang
羊儿 涌 出 圈 门 蹦跳
mù mín kuà jùn zhuī gǎn
牧 民 跨 上 骏马 追 赶
chù d?ng
远处 飘动
先一个词领读,再一行领读,去拼音开火车读。
(2)交流:本课共有几个自然段?(三个自然段)
(3)指名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读给大家听。根据实际情况,师生共同评议,随机校读,重点指导读好几个较长的句子:第一自然段的第一句话,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及第三自然段的一句话。
(4)请读得好的学生介绍方法。
(5)同桌互相读读课文,发现问题及时互相纠正。
(6)再读课文,边读边想想,你现在又知道了什么?交流时指导学生用课文中的句子说话。
(7)集体朗读课文。
三、学习生字,指导书写:原、门、无、打。
1、出示生字、 学生认读生字,并口头组词。
2、交流记忆方法:重点指导学生把“原”的下面部分与“泉”区分清。
3、指名分析生字的结构和摆布,并说说书写注意点,同时教师在田字格内示范书写,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并随着进行书空。
4、学生练习描红、临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写字姿势。
5、反馈纠正:展示学生的作业并进行点评。
《草原的早晨》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草原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是陌生的,要让学生感悟到草原之美,并进一步把感受到的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有一定的困难。多媒体展示图片及草原风光视频给学生展示了草原风光,丰富了学生的表象,帮助学生构建起草原的概念。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用语言来说说自己的感受。面对一篇优美的教材,如何吃透它,让教材变为 “学”材,从单纯地研究如何“教”转到如何“学”上来,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实现语文教学的素质化。我要求自己先把课文读通,读透,读好,真正读出味来。又通过多种形式掌握字词句,凡须引导学生深入感悟的,自己先要感得深悟得透。在教学中我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着力于打好学生的语文基础,帮助他们获得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 独立获取和运用知识的兴趣、愿望和能力。在这一节课上,由于自己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把握用时过多,导致课堂上学生写字时间的不足,在上课时不能更多的关注全体学生,尤其表现在学生回答问题方面:教师在设计问题以及在课堂上与学生生成问题时,应首先以学生思维及角度从实际出发考虑。所以我也更加清楚地知道,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一定要首先自己得把教材,教案深熟于心,只有这样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才能与学生的配合游刃有余,面向全体,关注每一个受教育的孩子,正所谓“心中有教材,眼中有学生”!
《草原》教学反思14《草原上》是三年级上册第二课的一首歌曲,一首蒙古族民歌,歌曲的音乐语言十分简练,基本素材只有一个包含两个乐句的8小节乐段。其节奏舒展,旋律优美,形象地勾勒出一幅风和日丽、绿草如茵的草原风光,使人置身于一望无边的辽阔草原情景之中。歌曲刻画了他们爽朗豪放的性格,倾吐了牧民对家乡无比的热爱和赞美的情感。
首先,发声练习非常重要,直接影响到孩子接下来演唱的效果,发声练习一定要提醒孩子轻声演唱,把音连贯在一起,自己听辨什么是美的声音。
其次,带领孩子们复习“×”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时值,再次感受这两个音符的长短,把“—”欧带进节奏,读一读,知道了这些时值的长短,开始让学生看歌词中的节奏型,试着读一读。这首歌曲的歌词很简单,孩子们只要多注意就能够正确的读出来,但是这个环节忽略了“×———”全音符的时值,可能会有部分学生读不正确,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留意并纠正这个地方,再次提醒孩子们这是个全音符“×———”注意有几拍,不要少拍。歌词按照节奏读下来以后,我试着先让学生认识“356”三个音,从一年级到现在孩子们对音准应该有了初步的认识,引导大家学习乐谱,主要问题在高音“1”上,没有大概的高低音概念,就没办法完整演唱乐谱。
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在备课的时候要考虑到这一点,不能把他们想像的完全一样,设计的课程应该是有变化的,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来定教学方案是很有必要的,慢慢摸索,继续学习!
《草原》教学反思15《草原小姐妹》是一堂综合性的音乐课。我的课程是这样安排的:一、导入。在导入这个部分中我安排了绿动和节奏训练。一开始利用视觉图像把学生“带入”草原,了解内蒙古的风土人情,然后在歌曲伴奏背景下学习挤奶、硬件等动作,熟悉旋律,为教唱作铺垫。蒙古族被称作是“马背上的民族”引出学生模仿马蹄声做节奏训练;二、听赏歌曲。听了第一段一部分,让学生感受这一部分的主题内容了解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故事,通过这一部分的欣赏,了解什么是协奏曲;三、歌曲教唱。学唱小姐妹心中的赞歌,采用整体听唱法学唱歌曲,体验歌曲自豪的情感。
这堂课在教学上还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1、教学组织语言、连接语言不是很巧妙,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学生说的少,老师说的多;2、节奏时间过多,乃至于演唱歌曲时间不够,学生基本学会歌曲就已经下课,没有达到教学目标表中的“能用朴素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体验歌曲自豪的情感”;因为时间关系歌曲中衬词部分还有同学旋律上还有错误,没有全部纠正。
文档为doc格式